朱瑩是一名普通的茶商,在以前上門推銷是茶商們賣茶的主要渠道,朱瑩也不例外,為了爭搶太原市場,他早出晚歸三年騎壞了兩輛自行車、一輛摩托車,依靠這種不服輸的精神,朱瑩不斷的在太遠茶市場取得不菲的成績。
瑩是一名普通的茶商,在以前上門推銷是茶商們賣茶的主要渠道,朱瑩也不例外,為了爭搶太原市場,他早出晚歸三年騎壞了兩輛自行車、一輛摩托車,依靠這種不服輸的精神,朱瑩不斷的在太遠茶市場取得不菲的成績。
“那是個的時代,也是亂的時代!比缃褚咽翘薪刹枰鹁壊栉幕瘋鞑ビ邢薰究偨浝淼闹飕,回憶起當初的桶金,發(fā)出這樣的感慨。大眾消費市場規(guī)模初現,但消費水平低端化,薄利多銷的靈活經營,使茶商們拼足了力氣比銷量。600多家小飯店的訂單,朱瑩在個月就賺了1700元,當年純利潤高達5萬元。第二年朱瑩租了一間9平方米的門面房,那時的他已經不再滿足小飯店每月10~20元的利潤,開始跑歌廳、酒樓!皸壭∏蟠蟮闹饕颍且驗榈投耸袌龀霈F競爭,靠低價攬客已不是長久之計!
之后,朱瑩還陸續(xù)跑過歌廳、酒樓、賓館等大客戶,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,太原市的茶葉市場急速擴張,很多福建、浙江等地的茶商重兵出征北方茶葉市場,無論在價格、貨源還是渠道等方面,朱瑩都受到很大的挑戰(zhàn),大家的銷售手段雷同,茶葉品質不相上下,更重要的是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地茶商,帶著較為穩(wěn)定的資源與進貨渠道,因此市場競爭非常激烈。再加上之前為了搶客源、爭市場,賒賬欠賬的生意較多,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經營周轉的資金鏈,有的徹底成了呆死壞賬,朱瑩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。
那段時間,正好趕上朱瑩給一家規(guī)模較大的賓館供貨,采購部為降低支出成本,選購的茶品質較差,無法滿足一些高端客戶的飲茶習慣,供需錯位讓朱瑩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。“當時整個山西省的消費市場就像‘金字塔’,大部分茶商牢牢占據了中低端市場,卻忽略了高端市場的需求正在膨脹。”朱瑩認為,這個需求日益強勁的消費群體就是他的買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