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冷了吃火鍋一熱當(dāng)三鮮
寒冷的冬季來了,話說這天兒一轉(zhuǎn)涼,就想吃點熱乎的;疱,我想,很多人恐怕與我一樣,不愿、不能、不許、更不會錯過。
也的確,但凡敢往餐桌上端“鍋”,不管是砂鍋、鐵鍋還是火鍋,亦無論是剛離灶臺還是點著明火,熱氣騰騰是有的,濃香撲鼻是有的,暖意洋洋是有的,無一例外。干鍋也是如此,一個比盤略深比鍋略淺、比碗略大比盆略小的薄鐵鍋,穩(wěn)穩(wěn)當(dāng)當(dāng)?shù)胤旁诠腆w酒精爐上,服務(wù)員用帶有儀式感的動作,噗地把火一點,再冷的天氣,再涼的感覺,瞬間便隨著跳躍的火苗與裊裊的蒸氣風(fēng)流云散。
干鍋其實并不干,它是相對于滾湯沸水的火鍋而言的。從烹飪技法上來看,干鍋屬“煨”字系列,先把食材或煎或炒或煸或炸或焯或燙之后,再匯聚到一起,放在微火上慢慢煮……由于要經(jīng)如此繁雜手段的千錘百煉,所以凡能進干鍋的食材,即便不是筋硬堅韌之流,也是經(jīng)燉耐煮之輩,葷如老雞臘肉鴨掌鵝頭,素有冬菇蓮藕花菜土豆。據(jù)說,這種做法和吃法源于貴州苗寨,山民們早晨外出勞作之前,總要把菜煨在“火塘”上,待中午歸家,已然是湯濃味厚、肉酥菜軟,節(jié)時省力,還美味下飯。
走出山嶺苗寨的干鍋,以其慢做快上、口重料猛的特色,迅速風(fēng)靡全國,并在各地被不斷地推陳出新,演繹出極具風(fēng)情的“地方版”.到重慶一定要吃干鍋牛蛙。宰殺好的牛蛙切塊,將姜、蔥、蒜、海椒、永川豆豉、郫縣豆瓣等煸炒香,然后一起大火爆熟,加洋蔥、土豆、藕片、萵筍等,放入干鍋慢煨,直至湯干油紅、肉軟菜脆、香氣四溢時即可上桌。成都有名的干鍋當(dāng)屬耗兒魚。原本學(xué)名馬面魚的海魚,硬生生地被愛吃會吃的成都人通俗成了耗兒魚,仿佛房前屋后隨處都可見似的。耗兒魚干鍋的做法大同小異,只不過要放更多的泡姜、泡椒和干辣椒,油辣辣的一盆,紅汪汪的一片,對偏愛“重口味”的人來說,絕對是無法抵擋的誘惑。去長沙,干鍋柴火香干可不要錯過。湖南特產(chǎn)的柴火香干和煙熏臘肉切成薄片,以茶油加諸味調(diào)料,小火翻炒均勻,裝入干鍋用高湯煨軟。吃的時候,香干韌勁十足又口感細(xì)膩,臘肉軟硬適中又肥而不膩,即便是里邊點綴的紅椒白蒜,也奇香無比。太原也有好干鍋,只不過要素淡許多。大南門附近一餐廳的干鍋手撕白,是我每次必點的“保留菜”,用手撕成小片的茴子白,綠的翠,白的雪,經(jīng)干鍋一煨,鮮香可口,爽脆清甜。府西街某小館的干鍋土豆片也很經(jīng)典,微炸過的土豆片外焦里嫩,偶露芳容的五花肉片提味助香,鍋微沸,菜濃香,非常完美,非常家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