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(fā)展,與市場激烈的惡性競爭引發(fā)一系列食品安全隱患仍然是2014年消費者為關注也為擔憂的事件,根治“舌尖上的安全”勢在必行。民以食為天,只有人們的食品安全,才能提高居民消費指數,讓消費市場和諧向上發(fā)展!
憂慮:食品安全
在中國全面小康進程中,有許多問題值得關注,例如政府機構改革、收入分配改革、醫(yī)療改革、住房改革、教育改革、財稅改革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、房價、物價、政府公共服務,等等。在歷年的“中國綜合小康指數”調查問卷中,都會列出30多個問題作為選項,供公眾選擇出他們關注的十大問題。
今年也不例外。調查結果顯示, 2014年中國全面小康進程中“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”是:食品安全(55.1%)、腐敗問題(48%)、物價(43.4%)、房價(41.2%)、醫(yī)療改革(40.5%)、貧富差距(36.9%)、環(huán)境保護(36.5%)、就業(yè)問題(33.2%)、社會保障(31.5%)、社會道德風氣(31.1%)。
這已經是食品安全問題連續(xù)第三年位居“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”首位。(按照關注度由高到低排序):食品安全、腐敗問題、醫(yī)療改革、貧富差距、房價、社會保障、物價、環(huán)境保護、收入分配改革、住房改革。2012年,“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”是(按照關注度由高到低排序):食品安全、物價、腐敗問題、醫(yī)療改革、房價、貧富差距、社會保障、教育改革、收入分配改革、住房改革。此前幾年,食品安全問題也均進入了“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”榜單,2011年位列第三,2010年位列第四,2009年位列第二。
中國人本來就有著“民以食為天”的飲食文化傳統(tǒng),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、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吃得飽之外還要吃得美味,吃得美味之外還要吃得營養(yǎng),但這一切的根源還是需要有“安全”作為保障。
在“2014中國綜合小康指數”調查中,60.9%的受訪者為現階段“飲食小康”打出的分數在70分以上,可見公眾對于“飲食小康”基本滿意。不過,在“中國飲食小康指數”的測量中,對于“飲食小康”的測量包含五個方面,若按照“木桶理論”進行分析,“飲食小康”還是有短板的。年初進行的“2014中國飲食小康指數”調查顯示,恩格爾系數、 食品供應、飲食安全、 營養(yǎng)結構和政府監(jiān)管體系及力度這五個方面的指數分別為87.8、96.8、59.8、80.2和79.6分。從數字中不難看出,飲食安全無疑成為了“飲食小康”的一大“短板”。
年末剛剛完成的“2014中國綜合小康指數”調查再次為這一“短板”亮了紅燈。53.3%的受訪者表示對食品安全狀況不滿意,31.9%的人對食品安全狀況評價一般,僅14.8%的人對食品安全狀況感到滿意。在回答“到目前為止,今年國內發(fā)生的什么事情讓您感到憂慮”這個問題時,很多受訪者給出的答案是:福喜“臭肉門”、臺灣查獲“地溝油”工廠等事件的發(fā)生,讓我們感到食品安全事件還比較嚴峻。
食品安全事件的發(fā)生為何會讓公眾感到擔憂?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葉嵐發(fā)現,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暴露出了三大新趨勢:一是食品安全的風險來源更加隱蔽,“技術含量”越來越高,尤其是上海福喜事件的發(fā)生,反映了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某種程度上已經超出現有的監(jiān)管技術和檢驗檢測能力;二是互聯網食品交易市場興起,但監(jiān)管能力尚未跟上,現實中出現了大量無生產許可證編碼、無產品標準號、無生產日期、廠名廠址不完全的自制食品,網售食品安全問題開始凸顯;三是食品源頭污染與末端安全問題交織并存,食品安全已不再僅僅是生產、流通、餐飲服務的問題,土壤、水體、空氣等環(huán)境污染正在對源頭種養(yǎng)殖環(huán)節(jié)產生嚴峻威脅。
要從制度上根治“舌尖上的安全”
面對食品安全這個讓人“憂”的問題,近,不少地方再一次行動起來:廈門市科技局副巡視員李英華在接聽市長專線時透露,當地正在加快推進“廈門食品安全公共服務平臺”科技惠民項目建設。在不久的將來,市民可在網上查詢到各類食品的相關信息。
如果說廈門市民將會享受到“食品安全溯源”服務,那么珠海人更是可享受到國際級的食品安全保障。日前,“國家食品安全(橫琴)創(chuàng)新工程暨海上絲綢之路品牌行啟動儀式”在珠海舉行。國家食品安全(橫琴)創(chuàng)新工程由科技部、廣東省、珠海市三方共建,按照政府引導、企業(yè)主體、市場運作的模式建設和管理,這一工程亮點頗多。該工程建設方案(討論稿)顯示,橫琴將堅持國際化,試點建設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中心、開發(fā)應用“三維碼”技術、示范建設食品安全基地、培育食品安全品牌戰(zhàn)略聯盟、探索發(fā)展食品安全基金、建立食品安全云服務平臺。
雖然食品安全領域動作連連,但也有評論指出,食品安全僅僅有創(chuàng)新還不夠,還需要從更深層次的制度上去解決問題。
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認為,解決食品安全問題,需要從制度上把握好兩個關鍵點。一方面,要引入社會共治和市場機制的大監(jiān)管體系意識。探索建立多層次監(jiān)管體系,包括消費者自我保護、企業(yè)自律、社會監(jiān)督、行政監(jiān)管和法律制裁在內的循序漸進的社會共治體系。同時,運用“紅黑名單”制度、強制責任保險、產業(yè)政策等,讓市場機制在食品安全保障中起到決定性作用。另一方面,要踐行食品安全精細化監(jiān)管。一是要將食品安全監(jiān)管與普通商品監(jiān)管嚴格區(qū)分開;二是要對食品安全監(jiān)管領域加以細分,重點關注城鄉(xiāng)結合部、“三無”作坊、嬰幼兒食品和容易發(fā)生系統(tǒng)性風險的領域;三是進一步厘清各級監(jiān)管部門之間的權責分配,提升地方政府責任意識和基層的監(jiān)管能力。
食品安全的治理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,雖然經過不斷的整治與管理,食品安全狀況有所改善,但從治本角度看,還任重道遠。還需要建立起一個長期、有效和相對穩(wěn)定的監(jiān)管體制及運行機制。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、執(zhí)法必嚴、違法必究!